【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达尔文与进化论 


                  [美]丽贝卡·斯泰福  著 
                     丁进峰  徐桂玲  译 

              牛津科学肖像系列/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1 

                 从达尔文以后,世界就不同了 
          
                        ——斯蒂芬·杰伊·古德尔 


               第六章  达尔文的遗产


    托马斯·赫胥黎,达尔文的“牛头犬”,概述好友一生的成就如
下:

    查尔斯·达尔文,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艰苦卓绝地斗争;也从来
没有人像他那样幸运。他发现了伟大的真理,却饱经践踏凌辱,深受
偏执盲从的人谩骂,甚至全世界的哗然耻笑;他终于活到了这一天,
看到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它在科学领域作为不可辩驳的真理确立了
自己的位置,并且成为普通人思维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生至此,
夫复何求?



    1885年反对达尔文的印刷品。几十年前,在查尔斯·巴比奇的聚
会上,达尔文结识了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他称达尔文主义是
“肮脏福音”的话被其引用。


    达尔文的“伟大真理”,生命的进化,的的确确成为科学界和普
通人思维中的核心部分。但是人们接受它的道路并不总是那么一帆风
顺,直到今天,围绕进化论的争论仍然在进行。达尔文知道,科学界
的新思想经常会遇到强烈的抵制,就像人们固守平日的信仰一样。他
写信给一位牧师朋友,叙谈反对《物种起源》的意见:“到目前为止,
反对意见最强烈的部分,与当初反对太阳静止不动,地球环日运行的
情况一模一样。”达尔文坚信,自己的思想将会像哥白尼一样最终大
获全胜。在十六世纪早期,哥白尼证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带来天文
学划时代的革命。全面理解达尔文观点的一个障碍是,他的基本思想
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工作是
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概念产生的原因。斯宾塞是达尔文主义的早期支
持者。他创造了一个术语“适者生存”,作为对自然选择的概述。达
尔文在《物种起源》(1869)第五版和《人类的后代》(1871)中,
采用了这个说法。斯宾塞进一步将适者生存的概念运用于人类社会,
认为由于自然选择,饱经苦难的穷苦人因为“不适合”将被“淘汰”。

    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这个观点;最狂热的支持者是美国工业大富
豪。他们相信,巨额的财富证明自己是“最适合”的,拥护你死我活
的竞争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世界观。达尔文同样相信进化的
力量适用于人类社会。例如,由于不能与更加强大的西方文化竞争,
火地岛居民的土著文化最终难逃消亡的命运。但是,虽然达尔文认为,
道德感不是上天所赐,而是进化的产物,他从来没有否定过人与人之
间应当拥有道德责任感。尽管如此,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极端说法被用
于为种族主义分子的滔天罪行辩护。例如,纳粹分子认为自己“种族
优越”,犹太人和其它少数民族“不适合”,对他们施行了惨绝人寰
的大灭绝。

    引起混乱的另一个领域围绕着“进步”的概念。进化论常常与进
步混为一谈,后者指向某个特定方向持续不停的运动。达尔文的进化
论之前,拉马克把进化视为生命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不断
向上的运动。这种不断“进步”的观点使许多人接受了进化论,特别
是关于人类的进化论。虽然不是十分喜欢自己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观点,但是子孙后代比他们优越的想法令人愉快。许多牧师也在这方
面拥护达尔文主义,认为进化与进步相同,相信人类脱离蒙昧野蛮的
初始状态后,向着更高的精神阶段不断进化。

    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哈佛大学进化论动物学家、进化论史学
家,认为达尔文本身并没有严格区分进化和进步。严格地说,达尔文
在自然选择论中认为,生命体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但并没有指明在
哪个特定的方向适应环境,是为了全面进步还是“提高”。1872年,
达尔文给美国古鸟类学家阿尔斐俄斯·海厄特(Alpheus Hyatt)写
信:“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不得不承认,不存在不断向前进步发展
的内在趋势。”但是在达尔文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到处充斥着工业大
帝国时代社会“进步”的骄傲,他不能完全消除那种变化就是变好的
深入人心的观念。这样,他的有些论述可以被认为宣称进化就是进步,
生命体不仅变得与以前不同,而且朝好的方向发展。这样做的结果是,
认为进化就是进步的人,和认为进化是向没有总体方向变化的人,都
将达尔文的话作为经典进行引述。当代大部分科学家赞同后一种观
点:进化就是变化,但并不一定是向着“更高”阶段进步。


    著名现代进化论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说:“从
达尔文以后,世界就不同了。”


    宗教是进化论最顽固的反对者。1860年,臭名昭著的牛津辩论后,
进化论和宗教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停止。多年以来,那些认为达尔文
思想侵犯了早已盛行的宗教信条的人,积极反对他的观点。二十世纪
初叶,这种情感在美国发起的基督教基要运动中表现得最为强烈。
“基要主义者”由一位浸礼教编辑首创,赞赏地指那些为传统基督教
“伟大的基本真理”而斗争的人。这些基本信仰之一是《圣经》传授
科学真理。尽管一些早期的基要主义领袖接受了进化论,认为与他们
对上帝的信仰并行不悖,但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基要主义已经全
面形成了反对达尔文主义的宗教运动。

    斗争后来发展到对簿公堂的地步。1925年,田纳西州公立高中教
师约翰.T.斯科普斯(John T.Scopes)为引起全国注意,故意教
授关于人类起源的知识,触犯了新颁布的禁止在公立学校传授此类知
识的州法,受到法庭的传讯。美国公民自由协会指控法律侵犯了斯科
普斯的言论自由权。

    斯科普斯审判案——或者像嘲弄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观点的人所
说的那样,猴子审判案,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争斗的双方分别
是:一位是善于辞令、老谋深算、阅读广泛的著名政客——检察官威
廉·詹宁森·布莱思(W.J.Bryan);另一位是为斯科普斯辩护的著
名律师——观点激进的克拉伦斯·达罗(Clarence Darrow)。还有
一位核心人物是名叫H.L.门肯(H.L.Mencken)的年轻记者。他
用诙谐机智的语言描述审判时的事件,把布莱恩描绘成夸夸其谈、空
话连篇的大胖子,达罗则是思维敏捷、聪明机智的自由思想家。1960
年拍摄了反映这次审判的影片——《往事随风》。弗雷德里克·马奇
(Fredric March)扮演保守的检察官,斯潘塞·特雷西(Spencer 
Tracy)扮演自由的辩护律师,吉恩·凯利(Gene Kelly)扮演文笔
犀利的记者。


    1925年斯科普斯审判案将进化论推上了田纳西州的审判庭。


    令人惊奇的是,审判以斯科普斯的败诉告终。斯科普斯承认自己
触犯法律,被判有罪并课以一百美元的罚款,后来由于一则法律条款
此判决被推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次审判虽然是思想之战,胜
负对双方来说都不是十分明显。布莱恩宣称《圣经》是上帝的话语,
凡夫俗子无权“诠释”,但达罗的诘问迫使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
在“解释”《圣经》。例如,布莱恩承认,他不相信太阳围绕着地球
旋转,尽管《圣经》中有些章节似乎暗示了这一点。达罗立即指出,
既然可以做出一种说明,就可以做出无数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布
莱恩和他的支持者,看起来好像是紧张兮兮、心胸狭窄、毫无逻辑的
偏执狂;进化论者则比以前更加值得钦佩。田纳西州的这则法律一直
保留到1967年,但是没有实施生效。科学家们不由暗自庆幸,注重逻
辑的学术自由的力量终于一统天下。

    这种自我庆幸似乎为时过早。基要主义与达尔文主义之间的对抗
继续进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成群的基要主义者(由于相信生
命由超自然的神力创造,又被称为神造论者)活跃在一些教育系统,
力图以所谓的“神造科学”取代在学校中传授的进化论生物学。神造
科学企图说明,地球和生命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与《圣经》的《创世
记》并不矛盾。法院裁决始终如一地表明,神造科学是宗教,不是科
学,因此不能在公立学校中讲授。

    神造论者和进化论者都对各自的理论怀着深切的激情,两者之间
的论辩也异常激烈。神造论者认为,进化论侵犯了他们精神信仰的核
心,反对向他们的孩子传授与宗教信条抵触的东西。另一方面,进化
论者主张,问题的核心存在于事实、理论和信仰的差异当中。进化论
是一门理论,是对可观察现象的解释,事实证明不胜枚举:地质记录,
物种之间的结构联系,以及家养和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变异等等。与任
何理论一样,进化论灵活多变、富有弹性。经过修改,进化论也许能
够,实际上早已能够解释任何新出现的事实。然而,《圣经》中的
《创世记》并没有事实作为依据,恰恰相反,与许多广为人知的事实
相互抵触。对于不需要论据的信念或信仰来说,倒是有情可原,但是
这不能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

    1991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教授菲利普·约翰逊
(Philip E.Johnson),出版《审判达尔文》一书,做出了富有意
义的区分。约翰逊指出,一些基督教基要主义者(他称为神造论科学
家)坚持认为,《圣经》中上帝六天之内创造世间万物的描述是不折
不扣的真理。还有一些神造论者认为,地球有十亿年的悠久历史,生
命是进化而来,但是这个过程是在上帝的引导下进行的。约翰逊力图
表明,像神造论者袒护神造论一样,进化论者偏袒自己的信仰,完全
排斥上帝的存在。约翰逊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实际上进化论只是解
释生命是一个自然进程,不需要神的力量或者超自然力量的介人。它
并没有否定上帝的存在,只是说上帝不是生命历史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到目前为止,进化论科学从来没有明确表示上帝存在与否。然而,对
于神造论者来说,没有上帝就无法解释生命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信条。
神的创世奠定他们道德系统的基石。神造论科学家坚信,《圣经》中
《创世记》叙述的全部是不容置疑的真理;进而非常激进地相信,传
授进化论科学是对上帝的侵犯。科学与宗教的思想之争恐怕还会继续
进行下去。

    除了来自宗教的反对以外,达尔文主义还要面对来自科学界的异
议。达尔文知道,最大的阻碍之一是缺乏亲本的特征如何遗传给后代
的知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格利高利·孟德尔(Gregor 
Mendel)通过植物培育试验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初,
遗传原理开始形成时,他的研究成果才广为人知。大约在同一时间,
细胞生物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家们很快确定,遗传特征与某
些细胞紧密相关。从而促成了研究生物体及其群体遗传与变异的学科
——遗传学的诞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
现代分子遗传学诞生。DNA的庞大分子中包含磷酸酯和碳水化合物
(糖)结合的线状体,为遗传信息编码,形成生命的基础。通过DNA,
亲本的遗传信息转移给后代重新组合。

    达尔文生前和去世多年以后,进化论比自然选择更加易于被人们
接受。富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物种是由进化而来,但进化的运行机制
并不显而易见。十九世纪最后一个年代和二十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
了一系列有关进化论的思想,忽视甚至贬低作为运行机制的自然选择,
曾经一度认为突变(生物体结构突然急剧的变化)是进化的原因,而
不是达尔文提出的微小变化的缓慢积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
代,自然选择重新成为必不可少的基本部分。遗传学家证明,少数生
物体内微小的变化,能够导致大规模生物群体的变化。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左右,一些科学家,包括托马斯·赫胥黎的孙
子动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1887-1975)和美籍
俄裔遗传学家多布赞斯基(T.Dobzhansky,1900-1975),将达尔
文关于自然选择的思想和对孟德尔遗传学说、鸟类学以及其它领域
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创立了“新综合派理论”(综合就是各部分的联
合),又叫“综合理论”或者“新达尔文主义”。动物学家厄内斯特
·梅厄(Ernst Mayr)是新综合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关于达尔文,
他写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查阅达尔文的著作。因为作为勇敢无畏、
富有智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别人从未涉及,关于人类起源最深
刻的问题;作为富有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他提供了才华横
溢,震惊世界的答案。”


    曾经一度激进的进化论思想已经渗透到大众文化的每一个方面。
例如,加里·拉森(Gary Larson)的漫画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异
想天开的解答:如果像生物学家相信的那样,生命源于海洋,那么它
们为什么移居到陆地?又是怎样移居到陆地上来的呢?


    今天,进化论阐述的真理已被绝大部分科学家接受。“新综合派
理论”产生后,进化论生物学并没有就此止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
来,人们不断探索,开辟进化论科学的新领域。科学家们不断提出关
于物种进化的速率和运行机制的新观点;讨论进化中机缘、运气和随
意环境的作用;对自然选择的重要性进行质疑,提出附加变化机制;
运用遗传科学的新技术来确定什么时候新物种从其它物种中脱离出去;
研究新发现的化石,力图获取更多关于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的知识。
以英国的理查德·道肯斯(Richard Dawkins)和美国的爱德华·威尔
逊(Edward O.Wilson)为首的一些动物学家,探讨社会生物学的思
想,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人类和动物的行为。例如,一只鸟发出尖叫
警告其它鸟儿,并吸引捕食者的注意,也许会保护相关同类的基因遗
传,尽管发出叫声的鸟冒着被捕食者抓住或者吃掉的更大危险。通过
这些描述,社会生物学家们力图阐释单配性和自我牺牲等诸多特点。
同时,随着进化论生物学新理论的提出和检验,历史学家正在梳理档
案资料,以便获取达尔文思想更加准确的全貌。

    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对达尔文持之以恒的试验和修正改进工作
的扩展。达尔文深知,科学从来不是静止不动、固定不变的。前一位
开拓者的结束预示着下一位探索者的开始。当代进化论探险家仍然在
尽情分享达尔文的激情,这种优秀品质用他的好友、同事华莱士的话
来概括就是——“生命的现象复杂多变、异彩纷呈。在探索它们起因
的道路上,永不停息!永不满足!”


             补充材料:孟德尔遗传学


  遗传,作为进化论的一个方面,是有机体将自身特征遗留给后代
的运行机制,达尔文对它的理解从来没有令自己满意。遗传的存在毫
无疑问,但它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呢?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达尔文生活
的时代已经发现理解遗传机制的钥匙,只是从未引起他的注意。它存
在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奥地利神父,博物学家格利高利·孟德尔
(Gregor Mendel,1822—1884)的著述中。

  从1850年开始,十五年以来,对于杂交植物的培育和变种之间的
杂交,孟德尔进行了数以千计的实验。他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豌豆属
植物:一类植株高;另一类植株矮。两种植物杂交时,孟德尔发现获
得的总是植株高的后代。但是把两个第二代植物杂交,产生的第三代
植物中,高矮植株的比例是三比一。

  当时关于遗传学普遍流行的观点是,亲本的特征会均等地遗传给
后代。这导致了关于进化论所谓的“油漆桶问题”的产生。1867年,
一位名叫亨利·弗莱明·詹肯(HenryFleeming Jenkin,1853-1885)
的苏格兰工程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詹肯认为,生命个体的变异不能作
为新物种的基础,因为这些变异将很快丧失,返回到主群落的繁殖中
去,就像溅到白油漆桶内的一滴黑油漆。将迅速地消失。

  1867年以前,詹肯运用油漆桶论来反驳自然选择。孟德尔观察了
上千个实验后,证明亲本的特征不会与后代混为一谈。如果像詹肯和
其他一些人相信的那样,来自遗传的特征可以混杂,那么孟德尔杂交
的高矮豌豆属植物获得的植株将高度适中。恰恰相反,随后培育的几
代植物非高即矮 高个植株占主导地位。所以、来自遗传的特征不可
混杂;遗传特征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获得的。这些特征在后代中扩散的
方式依据孟德尔称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因素。显性性状,比如孟
德尔试验的豌豆属植物高大的特征,在第一批的全部后代和第二批四
分之三的后代中存在。


  默默无闻的奥地利神父格林高利·孟德尔,他的豌豆属植物实验
是解开遗传问题的钥匙。


  人们不清楚孟德尔是否理解他的发现的全部意义。1866年,在当地
的的一份小型博物学杂志上,孟德尔整理发表了上述发现。就在同一
年。他被任命为自己所在的修道院院长,不得不放弃植物实验,让位
于行政管理事务。1884年,孟德尔即将去世时,他所有的笔记、论文
重见天日(方舟子按:此句疑为误译。孟德尔的所有笔记在去世前后
全部被烧毁)。孟德尔的文章流落到少数几位科学家手中,但是他们
对这些兴趣不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孟德尔一直默默无闻,另一部分
原因是由于他的发现与当时广为接受的遗传特征混杂论背道而驰。

  然而,1900年左右,几名研究遗传问题的科学家认识到孟德尔论
文的意义,并遵循他的方法进行遗传特征研究。不久,新科学——细
胞生物学帮助研究者发现,从亲本到后代的遗传特征处于携带基因的
专门细胞的控制之下。1953年。科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和弗兰西斯·克里克(Francs Crick)发现并揭示了由脱氧核糖核酸
分子(DNA)组成的遗传物质。从从格利高利·孟德尔种下他的第一
株豌豆属植物到本世纪,遗传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实现了质的飞
跃。但是,正是孟德尔耐心细致的实验、为现代科学——分子遗传学
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达尔文大事年表


    
1809年
    2月12日。查尔斯·达尔文出生在英国施鲁斯伯里镇
1817年
    妈妈去世。
1817年~1825年
    在施鲁斯伯里私立中学就读。
1825年~1827年
    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
1828年~1831年
    在英国剑桥大学就读。
1831年~1836年
    随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
1837年
    开始写作第一本物种演变笔记。
1838年
    阅读托马斯·马尔萨斯的著作《人口论》
1839年
    1月,与爱玛·韦奇伍德结婚;12月,儿子威廉出生;严重疾病的第一阶段。
1839年~1843年
    编纂五卷本巨著《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动物志》
1842年
    移居到伦敦郊外的达温宅。
1842~1846年
    撰写三卷本著作《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地质学》。
1844年  
    撰写未发表的阐述进化论的论文。
1846年~1855年
    就藤壶问题进行研究写作。
1848年 
    父亲去世;健康状况不佳并持续很长时间。女儿安妮去世。
1855年
    开始撰写关于进化论的主要著作。
1858年
    伦敦林奈学会宣读达尔文和华莱士合作的关于进化论的论文。
1859年
    发表《物种起源》。
1860年
    英国科学促进会年会在牛津大学关于进化问题的大辩论。
1863年~1865年
    病情延续。
1868年
    发表《家养动物和培育植物的变异》。
19世纪70年代
    发表五部关于植物的著作。
1871年
    发表《人类起源和性选择》。
1872年
    发表《人类和动物情感的表达》
1881年
    发表关于蚯蚓的著作。
1882年
    4月19日,达尔文在达温宅逝世;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本书由柯南扫校〗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